根据广州市卫健委数据,东南亚是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主要输入地,今年东南亚登革热疫情的高发,也导致广州市登革热输入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截至7月30日,广州市已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数143例,比去年同期多3倍,占目前全市报告病例数的七成。
登革热疫情已经成为当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对于即将要出行东南亚的居民,出发前、行程中、返程后都应该做足防蚊叮措施。
2019年,全球登革热疫情呈持续高发态势,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不可避免,而如何避免出游感染登革热后造成本地传播,我们一起聊一聊。
“传染源”-人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人是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和病毒的”扩增器“。
“传播途径”-蚊
未感染病毒的蚊子通过叮咬上述人群感染病毒,感染的雌性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所以措施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围绕“人”和“蚊”开展。
对于登革热疫情防控,早发现病例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医疗机构早诊断,另一方面需要居民有意识的就诊,病例早发现意味着第一时间可以控制”传染源“,降低登革热疫情流行风险。
医疗机构:早发现:
按照《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医疗机构可以加大对发热病例的登革热排查和监测工作,实行首诊流行病学询问制,符合监测病例标准的即纳入病原学检测体系。对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疫情上升最明显的国家包括柬埔寨、老挝、新加坡、越南、泰国、马尔代夫等,美洲地区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登革热目前于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地区的过百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近期多个旅游热点,包括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登革热发病数均处于高水平。广大居民群众外出和旅游时,特别是前往上述登革热流行地区,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如发现有发热、头痛、四肢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并告知医生登革热流行地区外出活动史。
9月份夏季蚊虫高峰期,一定要强化登革热媒介蚊虫高峰期压制,将蚊虫密度控制在安全值之内,工作也是围绕着“灭蚊”。
1.蚊媒监测,早预警
蚊媒监测结果早预警。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2019年7月上半月全省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媒介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全省共设置3165个监测点,控制传播风险的有1931个,占61.01%;低密度有817个,占25.82%;中密度有328个,占10.37%;高密度有89个,占2.81%。
依据登革热预防为主的思想,应加大对于登革热媒介蚊虫监测的频率,如实上报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结果,落实扎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
2.清积水,防登革热
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清除蚊虫孳生地(各类家居、工作场所的室内和外环境积水)、杀灭成蚊和个人预防蚊虫叮咬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请市民群众自我做起,齐行动,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主动预防登革热。
3.使用专业器械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法,有效防登革热
扎实开展卫生运动,动员各会员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灭蚊防蚊工作,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建筑工地、花卉和农贸市场、公园、废品收购站、医院及其周边区域、城中村和老旧密集居民区、交通车站等人流密集地区为登革热防控重点场所,大面积场所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来预防,要持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清理各类积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科学开展灭蚊工作,切实降低蚊媒密度。
依据登革热预防为主的思想,应加大对于登革热媒介蚊虫监测的频率,如实上报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结果,落实扎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
咨询热线
0373-7338689